
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氹仔中心区已是全澳人口最密集的分区,而且人口增长趋势显着。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新婚家庭选择在氹仔安家,区内多所高等院校也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迁入居住。这种持续的人口结构变化,无疑对区内,特别是文化教育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人亦多次接获居民反映,现时位於氹仔中央公园的图书馆,每逢周末及节假日,经常出现“一位难求”的状况。这清晰地反映出现有的图书馆服务能力,已难以满足区内快速增长的人口对阅读空间的实际需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早前的施政答问中,政府表示将积极研究善用区内的閒置土地资源。同时,据了解,政府目前亦掌握一些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群楼空间。这些空间可以作为开设新型社区图书馆的潜在选项来回应离岛居民对优质阅读空间的殷切期盼。
今届特区政府尤为重视“一老一少”的工作,希望政府能在此基础上,致力於打造更多适合亲子共享的阅读场所,为家长与孩子们创造更优质、更友善的阅读环境。结合邻近地区的成功案例和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本人谨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一、积极评估并善用閒置资源,优先增设社区图书馆。建议政府将在氹仔区增设图书馆纳入离岛社区设施改善的优先考虑议程。相关部门可积极评估区内可供利用的閒置土地资源,或是一些因社会服务设施迁出而空置的政府物业(例如部分群楼空间),从而尽快规划并建设符合现代标准、能满足居民需求的社区图书馆。在规划过程中,亦务必充分考虑儿童及青少年的特殊阅读空间需求。
二、借鉴成功经验,打造“主题特色”图书馆。在规划新的图书馆时,政府不妨跳出传统综合性图书馆的固有框架,积极考虑设立具有鲜明主题的图书馆。例如,可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亲子图书馆、青少年研习图书馆等,使图书馆自身更具吸引力和社会辨识度。新加坡以环保为主题的儿童图书馆“My Tree House”,便是通过其独特的定位成功吸引大量家庭,成为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三、推动建立具“复合功能”的现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的角色,早已不再仅仅局限於传统的藏书和借阅功能。政府应致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社区的知识交流平台和居民的共享学习空间。因此,在新图书馆的设计与功能规划上,应更广泛地问计於民,预留充足且灵活的空间用於举办社区研讨、文化交流、小型展览等活动,真正实现“一馆多能”,让图书馆的功能更多元,更贴近社区的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