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建议以轻轨西线建设调研作引擎,同步考虑优化内港区防涝设施及交通协同发展
内港地区的水患问题困扰该区居民多年,为提升排涝能力,政府近年积极推进内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建设工程,该系统按照五十年一遇的标准建造,具备五用一备、总排水能力达每秒17.2立方米的泵组系统,并配套设有8,600立方米的雨水箱涵,容量相当於三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用以应对特大暴雨和天文大潮引起的涝灾危害。在刚过去的雨季,本澳接连受到“桦加沙”等超强颱风侵袭后,内港一带的积水退却速度较以往有所提升,水浸深度与持续时间亦有所改善,证明下水道工程对於提升暴雨下的排涝能力有初步成效。 在交通规划方面,现届政府正推动轻轨东线建设,并计划开展轻轨西线,以完善城市轻轨环网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有本澳业界专家建议,轻轨西线可与防洪工程一并规划,於内港离岸位置加建防潮堤外环道路,并在内部设置雨水蓄水道,将轻轨路线与新行车线设置於新建的外环路面上,笔者相信这不但有助强化区域排洪功能,也可舒缓沙梨头海边街、河边新街等区域交通压力。 此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於今年10月上旬公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草案)发布》提出,未来将在现有基础上新增“四口岸、四通道”,新增琴澳两地通关口岸,优化方便市民及游客进出深合区,藉此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因此,笔者建议在筹划轻轨西线站点设置时,应为站点与新的通关口岸及通道创造连通条件,提供全天侯通行空间,强化轻轨站作为交通枢纽的角色,减少市民及游客在不同交通设施的切换的机会,提升整体出行便利。 整体而言,轻轨西线途经内港、司打口、妈阁等多个主要核心居住及旅游区域,若能与东线、氹仔线、石排湾线、横琴线等线路形成城市轻轨环网,将有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城市交通效率。轻轨西线建设与内港防涝措施、深合区新通道连接设施的结合,不仅有助提升澳门交通完善程度,加强内港排涝抗灾能力,更方便市民到深合区生活、工作及交流。笔者期望当局开展轻轨西线前期调研工作,并同步考虑以上建议,作为优化解决内港水患措施之一,打造出行便利的城市环境,为澳门内港区可持续发展和轻轨环网发展走下关键一步。
2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