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最新的人口數據,氹仔中心區已是全澳人口最密集的分區,而且人口增長趨勢顯著。不僅有越來越多的新婚家庭選擇在氹仔安家,區內多所高等院校也吸引了大量青年學生遷入居住。這種持續的人口結構變化,無疑對區內,特別是文化教育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人亦多次接獲居民反映,現時位於氹仔中央公園的圖書館,每逢週末及節假日,經常出現“一位難求”的狀況。這清晰地反映出現有的圖書館服務能力,已難以滿足區內快速增長的人口對閱讀空間的實際需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早前的施政答問中,政府表示將積極研究善用區內的閒置土地資源。同時,據了解,政府目前亦掌握一些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群樓空間。這些空間可以作為開設新型社區圖書館的潛在選項來回應離島居民對優質閱讀空間的殷切期盼。
今屆特區政府尤為重視“一老一少”的工作,希望政府能在此基礎上,致力於打造更多適合親子共享的閱讀場所,為家長與孩子們創造更優質、更友善的閱讀環境。結合鄰近地區的成功案例和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本人謹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一、積極評估並善用閒置資源,優先增設社區圖書館。建議政府將在氹仔區增設圖書館納入離島社區設施改善的優先考慮議程。相關部門可積極評估區內可供利用的閒置土地資源,或是一些因社會服務設施遷出而空置的政府物業(例如部分群樓空間),從而盡快規劃並建設符合現代標準、能滿足居民需求的社區圖書館。在規劃過程中,亦務必充分考慮兒童及青少年的特殊閱讀空間需求。
二、借鑒成功經驗,打造“主題特色”圖書館。在規劃新的圖書館時,政府不妨跳出傳統綜合性圖書館的固有框架,積極考慮設立具有鮮明主題的圖書館。例如,可針對性地開設專門的親子圖書館、青少年研習圖書館等,使圖書館自身更具吸引力和社會辨識度。新加坡以環保為主題的兒童圖書館“My Tree House”,便是通過其獨特的定位成功吸引大量家庭,成為一個可供參考的案例。
三、推動建立具“複合功能”的現代圖書館。現代圖書館的角色,早已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藏書和借閱功能。政府應致力將圖書館打造成為社區的知識交流平台和居民的共享學習空間。因此,在新圖書館的設計與功能規劃上,應更廣泛地問計於民,預留充足且靈活的空間用於舉辦社區研討、文化交流、小型展覽等活動,真正實現“一館多能”,讓圖書館的功能更多元,更貼近社區的實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