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市民向本人反映於本澳多处发现老鼠踪迹,引发广泛担忧。据资料显示,市政署近年已将公共街道的鼠饵盒数量增至1400个,并派员专责跟进及巡查。然而,鼠患带来的环境卫生安全隠患不容忽视,老鼠携带多种病原体,可污染食物及环境,直接威胁市民健康;其入侵住宅更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并损害城市形象。为有效应对此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 严管垃圾与环境,切断鼠类生存链
为从源头减少鼠类食物来源与栖息地,营造不利其生存的环境,建议当局加强清扫街角、小巷堆积的废弃杂物,并定期疏通坑渠及下水道,减少鼠类孳生与藏匿环境。
2. 强化巡查与科技应用,提升防治精准度及透明度
针对废物堆积点、街角、坑渠周边以及垃圾站等高风险区域,应提高卫生巡查频率与强度。同时,於鼠患黑点以「先行先试」方式引入热成像或红外线监测技术,结合数据分析预测鼠群动态,实现主动防控。此外,建议定期公布全澳鼠患黑点分布图及防治成效,提升公众监督与卫生安全意识。
3. 深化跨部门协作与社区共治,构建长效机制
防治鼠患需长期投入,为落实「冇路走、冇埞匿、冇嘢食」的「三冇」目标,当局应在加强宣传基础上,积极联动社区居民及商户共同溯源,并提供技术指导与资源,协助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同时,建议市政署联同环保局、卫生局等部门建立联合行动机制,重点加强对私人空置地盘、卫生黑点的巡查整治,并鼓励全民参与环境清洁及鼠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