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市民向本人反映於本澳多處發現老鼠蹤跡,引發廣泛擔憂。據資料顯示,市政署近年已將公共街道的鼠餌盒數量增至1400個,並派員專責跟進及巡查。然而,鼠患帶來的環境衛生安全隠患不容忽視,老鼠攜帶多種病原體,可污染食物及環境,直接威脅市民健康;其入侵住宅更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並損害城市形象。為有效應對此問題,本人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1. 嚴管垃圾與環境,切斷鼠類生存鏈
為從源頭減少鼠類食物來源與棲息地,營造不利其生存的環境,建議當局加強清掃街角、小巷堆積的廢棄雜物,並定期疏通坑渠及下水道,減少鼠類孳生與藏匿環境。
2. 強化巡查與科技應用,提升防治精準度及透明度
針對廢物堆積點、街角、坑渠周邊以及垃圾站等高風險區域,應提高衛生巡查頻率與強度。同時,於鼠患黑點以「先行先試」方式引入熱成像或紅外線監測技術,結合數據分析預測鼠群動態,實現主動防控。此外,建議定期公佈全澳鼠患黑點分佈圖及防治成效,提升公眾監督與衛生安全意識。
3. 深化跨部門協作與社區共治,構建長效機制
防治鼠患需長期投入,為落實「冇路走、冇埞匿、冇嘢食」的「三冇」目標,當局應在加強宣傳基礎上,積極聯動社區居民及商戶共同溯源,並提供技術指導與資源,協助制定個性化防控方案。同時,建議市政署聯同環保局、衛生局等部門建立聯合行動機制,重點加強對私人空置地盤、衛生黑點的巡查整治,並鼓勵全民參與環境清潔及鼠情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