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全球IP(智慧财产权)经济蓬勃发展,澳门政府亦积极响应此趋势,先后推出两项国际知名IP主题活动,并采用「差异化布局」策略,在各区设置沉浸式打卡点──拥有逾50年历史的经典IP Sanrio以北区居民生活圈为主轴,强调在地参与,近年爆红的新晋潮流IP Pop Mart则集中於中区与氹仔的旅游热点,精准锁定游客群体,促成「居民日常」与「旅客体验」的双重覆盖,塑造多元文旅场景。根据政府发布的数据,两项活动均成功带起参观人次。
然而,尽管活动成功汇聚人流,部分中小企业反映「旺丁不旺财」的困境,有意见认为相关IP未与社区建立联系,访客未有足够诱因在区内逗留。笔者认为箇中原因之一在於IP联名商品开发成本高昂,加上授权流程繁复,区内中小企负责人较难单靠自身克服财政限制及处理行政手续,影响他们参与联动。笔者期望相关部门重视相关情况,主动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协助中小企业和品牌对接,助力他们整合资源,推出联合IP衍生品,加大联动产品的覆盖网络,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丰富旅客在该区的消费场景,提升消费转化率。
在具体落实方面,可由多间餐饮企业联合推出IP主题包装或消费赠礼,文创品牌可联合开发限量IP周边。此类合作可借鑑近期成功案例──知名快餐店与日本IP角色联名的包装引发二手买卖热潮,某雪糕店搭配热卖IP汤匙的限量雪糕创下30%的溢价仍供不应求。由这些例子可见,轻量级IP合作同样能带动消费意愿,而中小企透过联合联名分摊成本,亦能降低开发门槛,将大幅提升IP活动对实体消费的拉动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IP经济的价值不仅在於短期活动效益,更需着眼本土IP的培育与叙事深化。澳门现有不少本地艺术家创造的IP角色,更有大赛车、美食节等文化符号,皆具备IP化的潜力。笔者建议政府未来采取「双轨策略」,短期透过与国际IP合作刺激消费,强化澳门作为「IP胜地」的旅游名片;长期需推动本地IP的价值提升,包括系统性扶持本地创作人才,透过专项基金、搭建创作平台等措施,推广由本地艺术家创造的IP角色,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IP角色,同时将澳门文化符号转化为具市场竞争力的IP资产,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