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全球IP(智慧財產權)經濟蓬勃發展,澳門政府亦積極響應此趨勢,先後推出兩項國際知名IP主題活動,並採用「差異化佈局」策略,在各區設置沉浸式打卡點──擁有逾50年歷史的經典IP Sanrio以北區居民生活圈為主軸,強調在地參與,近年爆紅的新晉潮流IP Pop Mart則集中於中區與氹仔的旅遊熱點,精準鎖定遊客群體,促成「居民日常」與「旅客體驗」的雙重覆蓋,塑造多元文旅場景。根據政府發佈的數據,兩項活動均成功帶起參觀人次。
然而,儘管活動成功匯聚人流,部分中小企業反映「旺丁不旺財」的困境,有意見認為相關IP未與社區建立聯繫,訪客未有足夠誘因在區內逗留。筆者認為箇中原因之一在於IP聯名商品開發成本高昂,加上授權流程繁複,區內中小企負責人較難單靠自身克服財政限制及處理行政手續,影響他們參與聯動。筆者期望相關部門重視相關情況,主動發揮協調和引導作用,協助中小企業和品牌對接,助力他們整合資源,推出聯合IP衍生品,加大聯動產品的覆蓋網絡,以多元的產品和服務豐富旅客在該區的消費場景,提升消費轉化率。
在具體落實方面,可由多間餐飲企業聯合推出IP主題包裝或消費贈禮,文創品牌可聯合開發限量IP周邊。此類合作可借鑑近期成功案例──知名快餐店與日本IP角色聯名的包裝引發二手買賣熱潮,某雪糕店搭配熱賣IP湯匙的限量雪糕創下30%的溢價仍供不應求。由這些例子可見,輕量級IP合作同樣能帶動消費意願,而中小企透過聯合聯名分攤成本,亦能降低開發門檻,將大幅提升IP活動對實體消費的拉動效率。
需要強調的是,IP經濟的價值不僅在於短期活動效益,更需著眼本土IP的培育與敘事深化。澳門現有不少本地藝術家創造的IP角色,更有大賽車、美食節等文化符號,皆具備IP化的潛力。筆者建議政府未來採取「雙軌策略」,短期透過與國際IP合作刺激消費,強化澳門作為「IP勝地」的旅遊名片;長期需推動本地IP的價值提升,包括系統性扶持本地創作人才,透過專項基金、搭建創作平台等措施,推廣由本地藝術家創造的IP角色,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IP角色,同時將澳門文化符號轉化為具市場競爭力的IP資產,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