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澳門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尤其是在法律框架的建立上。《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實施,以及《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的推出,的確為保育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基礎。然而,現實操作中,這些法規如何順利落地,往往關係到業權人的取態方針。 政府物業較易管控,但私人業權人,尤其是商業持有人面臨經濟回報與保育責任的雙重考量,卻讓保育與發展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關係。
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
澳門世遺保育二十年來,法律條款越來越完善。它們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談判框架與持份者與發展商協商,但仍有規限以外的改動會影響建築的歷史價值,甚至影響未來潛在的文旅經濟效益。單靠法律,並不足以讓所有業主自願配合。要實現廣泛的自願配合,除創造經濟價值外亦可研究非物質的激勵措施。
要真正讓保育成為常態,必須讓市場看到保育的價值,並讓業主自發參與。作為建築師,我們不僅是執行者,更是協調者,需要在法律、經濟、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點,才能推動澳門的世遺保育走向更成熟的未來。
圖:世遺監測中心
來源:文化局
近年來,澳門在世遺監測技術上有所突破,例如世遺監測中心的成立使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數據化。這類技術性工作執行上也較為明確。然而,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
澳門遺產保護的獨特挑戰在於其高度擁擠的城市環境。與部分國家的世界遺產“獨立成區”不同,澳門的歷史建築鑲嵌於動態發展的城市肌理之中,需要持續與周邊環境變化相協調,以維護構成文化價值的佈局與功能等元素。
圖:鄭家大屋
來源:文化局
儘管挑戰重重,澳門仍有不少成功的保護案例,如鄭家大屋和何東圖書館。這些項目不僅保護了建築本身,更注重營造完整的歷史氛圍。鄭家大屋的動線設計讓訪客能夠沉浸式體驗當年的庭院空間,而何東圖書館的獨特之處在於新舊建築的巧妙融合,既保留了歷史風貌,又賦予空間新功能,使其成為市民日常文化活動的場所。作為建築師,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設計。這種體驗使居民及遊客都能夠真正與世界遺產產生互動,而不僅僅是拍照打卡,完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氛圍。
身份認同與傳承挑戰
澳門回歸後,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經濟騰飛和城市規模擴大,澳門面臨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課題。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城市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它不僅在時間節點上與城市擴張期重疊,更適當地為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文化保護框架。《文化遺產保護法》等一系列法規的頒佈實施,在快速發展時期同時保障歷史建築和街區能夠得到妥善保護,同時為澳門善用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塑造鮮明的城市文化形象締造良好基礎。
圖:大炮台俯瞰
來源:新聞局
澳門獨特之處在於其“高度濃縮”的世遺景觀。因為地域狹小、人口密集,令到中西元素與新老建築巧妙融合。再者,世遺不僅是建築實體,更承載著澳門的歷史淵源,與本地居民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需要建立市民,特別是青年,視世遺為超越旅遊地標的認知,並深入理解其作為城市精神載體和文化認同源泉的價值。
未來需通過互動推廣,讓世遺真正活在澳門人的生活中,形成更深層的文化認同。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攜手教育機構和文化組織,通過教育、活動等形式,不僅展示遺跡的外在美,更需挖掘其精神價值與文化內涵。當市民從內心認識文化遺產與自身的聯繫,這些世界遺產才能超越表象,成為澳門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與動力。
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典範,澳門的世界遺產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在全球文化遺產中佔據重要地位,並持續加深澳門人對城市歷史與自我文化的認同感。當澳門人走出這座城市,不僅能以特別行政區或旅遊休閒勝地描述澳門,更會因世界遺產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獲得更豐富的身份認同,不僅充實了個人的精神世界,重新發現了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也增強了本土凝聚力,更為城市發展注入了可持續的人文動力。
活化與商業化之間尋找平衡
世遺建築的活化與再利用,以及商業化或過度商業化的問題,是每個地方都可能面臨的挑戰。在世界各地,歷史建築的活化與再利用常常面臨兩難困境,過度商業化可能導致建築原真性的喪失,而缺乏維護則可能使其逐漸衰敗。澳門作為世界遺產城市,同樣面臨這一挑戰,尤其是在私人業權與公共管理之間的協調上更為複雜。若世遺建築屬於政府所有,因其資源與決策權相對集中,保護與活化相對容易推進。
然而,在私人業權上情況可能錯綜複雜,既存在業權人修繕資源不足、維護動力有限的情況,又同時存在業權人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未能嚴格遵循保育準則,改變了歷史風貌的情況。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澳門,全球許多世遺城市都曾遇到類似問題。例如,部分世遺城市因過度商業化而失去原有氛圍,甚至因結構性的不可逆改動導致價值受損。
在澳門世遺建築的活化過程中,應採用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推進。這是一個需要持續互動與調整的過程,規劃制定後,不應機械執行,而應通過“執行-回饋-調整-再執行”的循環逐步建立。
圖:澳門官也街
來源:力報
另外亦建議探索創新的合作與利益共享機制,舉例來說,若某個區域的鋪位全部分散獨立經營,每個舖位都只純粹追求個體商業利潤最大化,最終將導致過度商業化,使整體文化氛圍逐漸消失,降低對來訪者的吸引力。因此,建議探索由區域統一管理協調機制或模式:因應實際分佈而規劃部分舖位引導發展文化導向業態(如文化推廣、空間營造),例如文化推廣、空間營造等。來推動符合保育目標的業態。實際執時必然有其複雜性,亦需要思考如何平衡各個舖位的營利需求,或建立區域共營機制(如共同承擔成本、共享品牌效益)。
與時俱進完善法規
澳門現行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自頒佈至今已十年,為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原有法規面對新社會情境需更精細對接需求。政府、業界及市民如何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因此,法律的修訂應著眼於“優化程式”與“精準保護”兩大方向,既確保世界遺產的核心價值,又提升行政效率,賦予城市可持續發展活力。
圖:《文化遺產保護法》於2014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
來源:文化局
現行法律歷經十年實踐,已促使社會形成日益濃厚的文化保護共識。法律實施的初期,由於需兼顧各方權益,部分條款較具彈性,為實踐留出探索空間。如今經驗已較為成熟,部分規定可進一步細化,而部分審批程式則可適度精簡,以提升澳門的經濟適應力與文化活力。例如,緩衝區內的廣告招牌指引等具體規定,明確這些細則後,相關工程的審批流程將會更加清晰。此外,需通過立法技術的改進,對不同價值層級的文化遺產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的保護策略。
推廣世遺價值,深化青年文化認同
部分人認知仍側重於世界遺產的「旅遊打卡」功能,而非承載城市精神的珍貴遺產。如何讓澳門市民,特別是青年一代更深入理解世遺的精神內核,並從中汲取文化自信?這一挑戰不僅關乎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涉及城市未來的文化認同和核心競爭力。
過去二十年,澳門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政府、文化界及教育界對世遺的價值有清晰認知。然而,青年群體或許參觀過世遺景點,但未必理解其背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脈絡,或這些遺產如何塑造了澳門獨特的城市文化特質。
商業投資者與部分社區居民對世遺的認知更為實用主義——或將其視為人流彙聚的旅遊賣點,或單純視作日常街道的一部分,而非需要保護的文化資產。這表明,世遺教育不能僅局限於書本知識或口號宣傳,而需更深入、更互動地讓年輕人通過在地實踐,建立起和文遺的情感聯結,加深文化歸屬。
澳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其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歷史的保存,更體現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性。然而,若僅以個別歷史考據或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來理解世遺,難免顯得狹隘。未來推廣的重點,應當是如何讓商業投資者、社區居民和青年群體更深刻認識世遺背後的多元意義,進而建立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對澳門青年而言,深化對世遺的認知可從兩個面向入手。一是知識層面的探索,即使未能親臨現場,也能透過文字、影像、口述歷史等管道,理解世遺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例如媽閣廟與聖保祿教堂如何體現東西方信仰的交匯。二是體驗層面的參與,目前已有不少社會團體以世遺為主題舉辦相關活動,如文化局曾開設夯土技藝和建築修復工作坊,讓青年親身接觸傳統工藝,從實作中深化理解。這樣的互動方式,能避免對世遺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印象,而是深入理解其價值與精神。
圖:澳門歷史城區景觀
來源:文化局
同時,對世遺意義的詮釋不應僅限於本地視角。澳門居民長期生活於世遺環境中,易將之視為日常風景,忽略其獨特之處。唯有透過與外地經驗的對照,才能重新發現澳門的特色。例如,許多城市的世遺景點空間遼闊,每個景點可能僅有一棟建築或一條街道;反觀澳門的世遺卻緊密相連,步行範圍內即可穿越不同時期的文化遺跡,構成「濃縮式」的歷史走廊。如果未曾親身體驗過其他地區的世遺佈局,就難以真正察覺澳門蘊含的「小而精」特質,以及這種高密度環境下如何保留文化多樣性。
因此,澳門青年除深耕本地文化的融合脈絡外,亦應多向外探索,藉由跨地域的對比理解自身文化的核心價值。這種視野不僅能強化對澳門世遺的認同,更能啟發他們思考如何創新推廣這座城市的歷史魅力,讓世遺不只屬於過去,更能與當代社會對話。而唯有當商業投資者、社區居民和青年群體皆能深刻體會世遺背後的深度意義,澳門的文化遺産才能真正「活起來」,持續發揮其影響力。
澳門世遺的未來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我對澳門世界遺產的願望,那就是希望它能夠保持融匯與多元的特色。這種融匯體現在東方與西方、新與舊的交融上,這種融合並非靜態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現在仍在不斷融合變化,新的元素會不斷出現。這些新元素不僅指新建築或新形式,也包括老城區中相對較新的應用方式,通過創新方式延續遺產價值。
此外,還需關注
動態平衡的方向。城市發展需因應不同階段調整力度:當城市發展力度較大時,保護措施應該如何?當發展放緩時,又該採取什麼方式來適應?我相信這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平衡,十年前並非如此,十年後亦將有所變化。因此,而應該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需求進行動態調整。
關於世遺元素的運用,重點在於提取其設計精髓與現代城區融合。具體而言,建築設計需剖析空間背後的功能邏輯。澳門擁有諸多特殊歷史元素,例如騎樓建築,這類源自東南亞的建築形式在澳門形成了獨特城市空間,既能遮陽避雨,又符合市民使用習慣。因此,應傳承的是這些功能性空間範式,實現上述願景,需凝聚政府、業界與市民三方共識,在動態發展中守護澳門世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