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氣象局資料,今年並列為有記錄以來發出最多熱帶氣旋信號的年份,當中更四度八號風球,可見未來澳門應對極端天氣的情況將愈發頻繁。特區政府在吸取過往經驗後,在預防及災後處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亦愈趨成熟且有顯著成效。然而,市民在颱風期間的安全意識仍有賴特區政府的宣教工作。例如,在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澳期間,不少市民在內港水浸區域中行走,更有不少市民湧入水浸區域捕魚,這些行為皆對個人安全構成一定風險。
為保障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本人有以下兩點建議:
1、 持續跟進及完善內港一帶防災設施與應急疏散體系
應持續推進內港等低窪地區的防洪排洪基礎設施建設,定期對下水道進行清理疏通,降低風暴潮疊加天文潮時的水浸風險。同時,持續優化疏散撤離計畫,加強資訊傳達,如手機 APP、廣播及巡查,引導有需要的市民及遊客在颱風期間主動避險。
2、 加強災後健康安全宣傳
災後街道上的垃圾和被水沖到道路上的物件中存在許多不安全因素,包括病菌、玻璃、道路高低不平或存在坑洞等。在這些區域行走可能導致病菌感染、鋒利物刺傷或跌倒摔傷。政府需要在宣傳資訊中加強提醒市民避免走進水浸區域,同時颱風過後要及時協調垃圾清運和環境消毒工作,防止傳染病發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