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協理事 崔靜寧

近年來,澳門赴內地高校升學的學生數量占比逐年增加。根據教青局統計,2023/2024學年正規教育高中畢業生選擇升學的國家或地區中,中國內地以38%的占比位列第二,近五年赴內地升學的累積人數已超7,500人。
根據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展2024網站資料,中國內地20個省份及地區的116所高校參與至高教展。當中,目前在廣東的在讀澳生人數近5,000人,位列首位;北京(1,402人)、福建(1,240人)、湖南(1,220人)、湖北(1,062人)的在讀澳生亦全部在1,000人以上。
圖一 根據內地與澳門高等教展2024網站資料整理之各地區在讀澳生人數分佈
由於身份及地區文化差異,澳生在內地校園的生活、學習、實習、畢業以及就業等方面依然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廣東省以外的高校,由於港澳籍學生相對較少,學校及地區的相關部門人員對澳門學生情況的了解有限,未能及時對澳生融入內地生活的過程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導。具體表現在︰
- 身份認證障礙
學信網問題突出︰雖然澳生持有回鄉證和澳門身份證,但兩證資料不互通,若使用澳門身份證註冊學信網,將導致信息無法匹配。現時學校通常缺乏專門的指導,致使澳生容易認證失敗,直接影響畢業及日後在內地的就業手續。
難以享用學生福利︰依賴學信網認證的外賣、共享單車、景點門票、展會等各類學生優惠,澳生普遍無法成功認證使用。
- 學業適應困難
部分澳生對內地學習模式了解不足,必修課程(如高等數學)對非內地教育體系出身的學生來說理解門檻較高,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及克服。同時,學校普遍缺乏針對港澳生的學業支持渠道與補習資源,學生難以獲得有效指導。
此外,澳生在不同地區高校的分佈情況存在差異,以最多在讀澳生的廣東和北京為例,面向澳門招生的21所廣東高校,僅暨南大學及中山大學兩所大學就佔據了73.5%的廣東在讀澳生。而23所北京高校裡,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僅占北京在讀澳生的27.46%,高校間澳生分散的狀態為內地澳生的聯絡及管理帶來挑戰;由於澳生體量不同,各高校對澳生的關注程度不同,使得澳生對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政策也存在較大的信息差,主要體現在:(1)缺乏高校專屬的港澳生迎新指引或生活手冊;(2)研究生考試、推免、海外申請等升學路徑信息缺乏整合;(3)未有足夠支援規劃畢業去向(對澳門本地就業市場了解有限;留在內地則要面臨戶籍、社保等身份政策困擾)。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將在下篇文章繼續分享對有關現象的看法。